close

  在武漢市日前的一場“電視問政”中,群眾對個別幹部現場答覆的滿意率僅為29%。一家門戶網站調查顯示:近七成受訪者認為“百姓問政”淪為“真人秀”。
  為何本應拉近與群眾距離、樹立幹部形象和政府部門公信力的“百姓問政”卻遭遇信任危機?
  “托詞藉口”越說越順溜
  “街邊小餐飲,局長您敢吃嗎?”“為啥10分鐘等不來一路公交車?”“‘黑的士’為啥越打擊越猖獗?”……這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成為許多電視、網絡、微博“百姓問政”中“焦點”。然而,在許多“百姓問政”後,老百姓等到的並不是問題的快速解決,而是各種各樣的敷衍和推脫,甚至套話連篇。
  “明天就辦”:承諾淪為“空頭支票”。廣西柳江一位鎮黨委書記曾向群眾承諾:“一個月對水源污染進行整改”,群眾發現一個月後完全沒有整改。
  “重視解決”:答覆變身“官話推脫”。“成因比較複雜”“要拿出徹底解決的辦法”“已經引起我們的重視,正在調研會商中”……在武漢、海南等地形式多樣的“百姓問政”活動中,個別官員用這些官話、套話,閃爍其詞地回應群眾提出來的問題和困難。
  “標準回覆”:以不變應萬變的“懶政”。河南省沈丘縣網站曾將“您好,我們會儘快為您處理的”作為群眾難題的統一答覆,但這些“儘快處理”幾乎從來沒有下文。
  “問政”不是“真人秀”
  海南新聞廣播“政風行風熱線”多年蟬聯海南省廣播收聽率榜首。相關負責人介紹說,節目的生命在於追蹤落實,市縣、廳局的“一把手”不但要接聽群眾熱線,還要現場就群眾提出的問題作出解答,相關整改的落實,節目會定期追蹤直至解決。
  專家表示,部分“百姓問政”形式受到歡迎,其背後真正吸引民眾的是參與“問政”領導幹部的深厚“為民情懷”,為民謀利的真誠真心。
  “電視問政”現場點評專家、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趙振宇表示,“問政”不是“真人秀”,官員更多的應該是找問題、查責任,而不是作檢討、表決心。應當少一點舞臺上的豪言壯語,更多琢(如何踏實整改。杜絕“百姓問政”“摻水”
  “只承諾不行動,這就是新的形式主義、新的‘假大空’。”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說,一些官員似乎對群眾的“問政聲”有了“免疫”,張口就是“道歉”“馬上就辦”,臺下卻不管不問。長此以往,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“百姓問政”自然會喪失群眾的信任。
  應該更好探索百姓問政如何取得實效的長效機制。王忠武建議,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構成鏈條,把各地一些有效的經驗以條文的形式固定下來,推動一些制度設計的長期化。
  還有專家表示,以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評判“百姓問政”是否取得實效的標準,建立廣泛的群眾監督機制,使“問政”成為“不摻水”的有效監督方式。(據新華社電)  (原標題:“百姓問政”咋成“真人秀”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m24fmlk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