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 羊城晚報婚禮道具記者 宋王群
  平時工作較忙很少回家,記者每年春節都堅持從深圳回老家過年。記者的家鄉位於江西省遂川縣的一個小山村,如今,那裡過年的習俗也在慢慢地改變,如家家戶戶開始多放煙花,少放鞭炮;年夜飯逐漸趕早,演變成了“年午飯”;不變的是,新燒烤姑爺上門難逃“酒劫”。
  下午兩點東森房屋鐘吃“年午飯”
  年夜飯,一年一度最重要的一頓飯,一家人圍婚禮道具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邊吃邊聊其樂融融。記者所在的家鄉也不例外,只不過這吃年夜飯的時間一年比一年更早,家家戶戶都在你追我趕中開始了年夜飯。
  家鄉人大都信佛,於是大年三十那天,過了中午12時,都可以準備拜菩薩和敬祖,越早越好。於是乎,家家戶戶都在爭“第一響”和“第一炷香”。“第一響”指拜菩薩前放響的鞭炮,雖然農村房屋比較分散設計裝潢,但誰家開始放鞭炮了,遠遠便可聽見,你追我趕的氛圍在鞭炮聲中形成。
  “要趕早還不容易,一到12時,先放鞭炮開始拜菩薩不就是了?”對於記者的想法,母親說:“這可不行,要把年夜飯的飯菜都準備好了才能開始拜菩薩,如果還沒準備好便拜菩薩,是沒有誠意的表現。”記者家中,父親主外,母親主內,所以年夜飯吃什麼菜,拜菩薩和敬祖用什麼祭品都由母親說了算,殺雞是必不可少的。
  除夕這天中午12時30分許,遠遠傳來鞭炮聲,這也是第一戶開始拜菩薩和敬祖的人家,這也意味著這戶人家的“年夜飯”開始了。緊接著,隔壁二伯家也開始放鞭炮了。“既然不是第一響,就把鞭炮放響一點。”說著,父親在門前籬笆上掛起了七八米長的鞭炮。
  當天14時許,家家戶戶開始集中放鞭炮,吃起了“年夜飯”。
  夜空被煙花點亮
  小時候,家鄉比較窮,鞭炮都不夠放,小孩們都熱衷撿爆竹,村民連煙花為何物都不知。如今慶祝方式也在逐年發生改變,最明顯的一項便是放鞭炮僅用於拜菩薩和敬祖,而放煙花逐漸成主流。
  除夕夜當晚,家鄉人早早吃了年夜飯,便開始打掃衛生,洗完澡換上新衣,準備放煙花慶“點亮”。大伯和二伯都準備了煙花,三戶人家將煙花一一擺放在門前的菜園裡,逐個點燃,一時間,夜空變得五彩斑斕。
  除年夜飯需趕早外,大年初一開門同樣需要趕早,開門第一件事便是放鞭炮和放煙花。在記者的記憶中,每每大年初一的一大早,都要被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吵醒。這個風俗也逐漸被煙花代替。雖說早上放煙花不如晚上燃放得那麼絢麗,但家鄉人不在乎這些,煙花燃放那種一飛衝天的氣勢正是家鄉人想要的。
  新姑爺難逃“酒劫”
  俗話說初一的兒子初二的郎,意為初一兒子給父母拜年,初二女婿給岳父母拜年。按家鄉的傳統,去年結婚的女婿,大年初二必須去女方娘家做新姑爺。新姑爺除了能得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待遇外,還有逃不掉的“酒劫”。
  記者所在的村小組共有20多戶人家,由於都是外來戶,由多個姓氏組成,於是小組農戶共同約定,無論誰家的新姑爺上門,小組20多戶人家都是娘家人,每家每戶都會精心準備宴席宴請新姑爺,並由每家派出一名代表作陪。於是,每年正月初二以後,每逢有新姑爺上門,村小組的農戶便會集中在一起開會,安排宴席秩序,逐一宴請新姑爺。曾經一年正月有三個新姑爺上門,20多戶人家飯局安排不及,不得不出現一天吃5頓的局面。
  正月初二,村小組中的農戶正式開始輪流宴請新姑爺。20多戶,一家一名代表前來作陪,共有兩桌,新姑爺在上桌的上席,通常安排小組中喝酒最厲害的男子同桌。“按我們的風俗,新姑爺基本每頓飯都得喝,我們也很隨便,但喝醉一頓是必不可少的,這頓不醉下頓醉,你自己選。”村中酒量較好的長者發話了。就這樣,新姑爺在一輪一輪的敬酒中徹頭徹尾的醉了。這是一種風俗,也是一種無奈。編輯: 鄔嘉宏  (原標題:家鄉春節習俗有變 年夜飯成“年午飯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m24fmlk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