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都有底線,何況一個行業。當各行各業的底線頻頻“失守”,的確是沒有贏家的游戲,這會形成一個“互害”的生態圈:他生產的不安全食品傷害了你,你把他的辛苦錢貪污;他求你辦事你向他索賄了,你找他看病時他又問你要了紅包……當這樣的“互害圈”形成,每個人都感覺社會充滿了潛在的風險,每個人也都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。而這樣的現實,某種程度上正是職業底線“失守”的現實寫照。
  在現實生活中,沒有人是一座孤島。在一起起職業底線“失守”的背後,公眾尊嚴感與安全感的缺失,是完全可以感知的。於是,一個奇特又滑稽的場面頻頻出現:我們在一起事件中,是徹頭徹尾的受害者角色;但在另一起事件中,又自覺不自覺地充當著作惡者的角色。我們一邊對職業底線“失守”之人深惡痛疾,另一邊自己又常常變成自己所痛恨的那種人。
  仔細審視不難發現,之所以職業底線頻頻“失守”,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:一則,在行業內部,沒有足夠的監督與監管機制,沒有形成一整套的約束機制,沒有“優勝劣汰”的游戲規則,甚至還會出現“逆淘汰”的情況,這樣的現實,讓一些從業者的職業底線不斷下移;二則,在行業外部,也沒有足夠的懲戒機制,如醫生收紅包、官員品行不端等行為,最多是撤職了事,有些甚至只是批評教育,這樣輕飄飄的處罰,就是一種間接的包庇與縱容。
  破解“職業底線頻頻失守”的難題,已經迫在眉睫。讓“職業底線”成為真正的“紅線”,也應成為一種制度設置。而要做到這,一方面,顯然是讓一切的治理都回歸到法治渠道,無論是什麼行業的從業者,一旦突破底線,就必須接受到法律的製裁;另一方面,對於一些行業的優異者,可以給予一定的現實利好,營造“優勝劣汰”的現實氛圍,培養習慣,讓大家都自覺呵護職業底線。(雲南 龍敏飛)  (原標題:破解“職業底線失守”須回歸法治渠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m24fmlk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